
疫情期间,不仅宣传具有消毒功效的洗衣液、洗手液销量激增,而且一次性餐具也出现热销。为确保当前时期防疫用品的质量安全,通州区市场监管局不间断对市面上销售的民用消毒用品、防护物品、一次性餐具等商品开展执法检查,严防不合格商品流入市场。
2月28日,执法人员来到位于故城东路的京客隆超市,只见超市货架上摆满了不同品牌的洗衣液、洗手液,很多产品都宣称具有消毒功效。执法人员随机选取了几款洗衣液,逐一检查商品的包装和标识,包装标识上标注的执行标准、生产日期、保质期和生产厂家的名称、地址是执法人员的重点检查内容。同时,执法人员还将进销货台账与超市的电脑销售记录进行比对,并向超市工作人员索要了进货凭证、供货商资质文件和检测报告。
超市的一处收银台张贴着醒目的口罩宣传海报,执法人员“按图索骥”对所售口罩的商品外包装和进销货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这家超市所销售的口罩分别由土耳其和韩国进口,针对两款口罩的外包装上没有中文字样的问题,店家制作了中文标识的说明告知牌,在货架明显处展示。店家称,因为商品进口后制作中文标识需要较长时间,为让消费者尽快能够买到急需的防护用品,采取了补救措施。执法人员表示,为保障当前时期市场供应,暂时可以允许这种补救,但要求按进口商品的标注原文翻译,标注内容要符合我国法律要求,要有商品的名称、生产厂名厂址、使用方法、限期使用的还要标注生产日期等,并要对消费者进行提醒和告知。

据介绍,疫情发生以来,通州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已经连续40天、先后出动4166人次对辖区5944家商场、超市和小卖店开展不间断、往复式检查,并完成了多个批次的消毒液、洗衣液等疫情防护商品抽检。
通州区市场监管局提醒消费者,对热门商品的功效宣传一定要做到理性看待、科学分辨,选购洗涤防护类商品尽量选择知名品牌商品,查看其外包装上商品名称、生产厂家名称、厂址;有保质期的还要查看生产日期或保质期,留存好购物票据或消费凭证,以备产生消费纠纷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