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卫报》网站11月11日报道,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在吃饭场合都会携带自己的刀子。或许除了勺子,人们没有期望过就餐场所会提供其他餐具。用餐结束时,人们会用餐巾纸将其擦拭干净。人们对自带刀叉这件事情已经习以为常,就好比手腕上带了一块表一样,已经把它看做是自身的一部分从而会忘记它的存在。
16世纪的一篇文章曾提醒僧侣在入睡前将他们的刀具同腰带分离,以防将他们刺伤。和中世纪生活的诸多方面一样,这种随身携带刀具的行为现在被认为是怪异、不可思议的。
但是便携式餐具真的要承受如此非议吗?
近些年来,在中国和日本,一场“请自行携带餐具”的运动空前盛行,这种趋势能够得到延续和发展吗?还是我们太过执着于一次性塑料餐具而无法向更加环境友好型的方向转变呢?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一位林业集团主席向广大用餐者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请自行携带餐具,以避免因一次性筷子所 导致的生态灾难发生。据估计,中国每年大约消耗570亿到800亿双一次性筷子。也就是说,巨大的森林资源被消耗。在日本,因为神道教有着关于纯粹性的教 义,日本人更加依赖于一次性筷子。因此,为每位顾客提供一双洁净的筷子似乎是餐馆老板保证食客们吃到洁净食物的唯一方式。
如今在中日两国,年轻人们似乎对BYOC(自行携带筷子)这项运动表现出了更大的热情。制造商们已经开发出了精致的盒子以及可爱的布袋等来盛装可重复使用的筷子。绿色和平组织也呼吁数以千计的北京餐馆不要提供一次性餐具,除非顾客有极特殊的情况。
回到刀叉产业,西方大多数可见的旅行餐具,例如通常由锋利的开罐器和开瓶器连接的可折叠金属套具都是针对野营市场发售,而不是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