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餐具网 - 餐具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玻璃餐具 | 市场行情 | 陶瓷餐具 | 综合资讯 | 餐具知识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综合资讯 > 主茶具的功能要求
2.biz | 商业搜索

主茶具的功能要求

信息来源:c-j.com.cn   时间: 2012-07-03  浏览次数:292

     壶、船、盅、杯、托、碗等所构成的主茶具,一定要符合泡饮茶的功能要求,假如只有玲珑的造型、精美的图案和亮丽的色彩,而在其功能上有所欠缺,则只能作为摆设,失往了茶具的真正作用。不同茶具的功能要求尽管不同,但终究以实用、便利为第一要旨。现分述如下:

    1.茶壶

   (l)茶壶的功能要求:一把茶壶是否适用,取决于用之置茶、泡茶、分茶(倒茶)、清洗、置放等方面操纵的便利程度及茶水有无滴漏。首先,纵观整体,一则壶嘴、壶口与壶把顶部应呈三平,或虽突破三平但仍不失稳重,唯把顶略高;二则对侧把壶而言,壶把提拿时重心垂直线所成角度应小于45℃,易于把握重心;三则出水流畅,不漏水,壶嘴可断水,无余水沿壶流外壁滴落。其次,细察各处,分别有以下标准:

    ①壶口:为便于置放茶叶及夹取茶渣,壶口直径不宜小于3.5厘米,即可伸进并拢的双指。若是嵌盖式壶口,堰圈部分不能在壶口内侧形成突出的一圈,否则不利于往渣、涮壶。为加大壶口与壶嘴的高度差,避免倒茶时水从壶口先出,可将壶嘴方的壶口上扬,并做一块挡水板。

    ②水孔:茶壶的水孔有单孔、网状孔和蜂窝孔三种。一般小壶为单孔,易被浸泡后的叶底堵塞,使流的出水不畅,尤以喇叭状小孔为甚,冲泡时需常用茶针疏通,故其流为直形。网状孔可以直接制坯而成,亦可在单孔外加金属网,避免叶底进流堵塞,但仍易为单片叶底粘住,出现水流不畅。最佳水孔为蜂窝状,即将水孔处制成一半球状,向壶身内突出,凸面上面满蜂窝状小孔,即使有单片叶粘着,也只是盖住了一部分小孔,又因是凸面,很快会滑落,不易堵塞,但制作难度较大。

    ③壶嘴:要求出水顺畅、流速适中、水注成线,特别是断水要良好,即斟好茶后,壶嘴的水能马上回落,不会沿流的外壁滴于杯外。断水功能与壶盖是否密封有关,选购时应注水试用。

    ④壶把:作为壶的提握部位,壶把的重心十分关键。冲满水的茶壶靠手腕提握,位置不对则未斟茶时已洒出茶水。前文已述,侧提壶之三同等原则应牢牢记住。从把的外形来看,固定的提梁壶把,必须加大梁的高度和宽度,使掀盖、置茶、往渣方便,但斟茶时又显笨拙,可改用活动壶把,则可扬长避短。一般多用侧提壶,泡茶时操纵方便,姿态优雅。

    ⑤壶形:壶形的种类很多,同类壶的大小、高低与直径的比例、装饰花纹等千变万化。壶形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泡茶时的动态美观,方便实用的壶用来得心应手,更增添了一份泡茶技艺的美感。在泡茶之前,可专门用一段时间用于赏具,如举行无我茶会时,首先由各茶人彼此观摩茶具,从每人所备之茶具的风格,可想见其人的文化层次、个人修养、茶艺造诣等等。所以,在选择壶形时,应摒弃华而不实的装饰,以质朴取胜。如冲泡绿茶之壶,为保持其特有的光彩,除控制水温外,须选用口大(有的大到与壶身直径相同)、壁薄(易传热,与质地也有关)的扁腹形壶,取其散热快的优点,令茶汁色碧而清洌;若冲泡乌龙茶,则应选口小、壁厚或多细密气孔、高度与直径相仿者,盖取其保温性好,使茶汤浓香诱人,余味不尽。

    上述五点,只指茶壶的一般功能要求,至于从欣赏角度谈壶形,则人各有所好,尚无定论。一般鉴赏紫砂茶壶,当从其神韵、形态、光彩、意趣、文心、适用等方面逐一考评。笔者以为,在实用便利的基础上,壶形应以自然流畅、气定神闲者为佳,切忌矫揉造作、匠气十足。古人尝以佳人比佳壶,推崇平民荆钗,不掩天姿国色,是以一把佳壶不可多色多饰,须以浑然天成为最高追求境界。

   (2)壶的整修:前面谈了如此繁复的选壶要求,一般读者必会产生畏难情绪。的确,古往今来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堪称制壶大师,其作品流传至今者更是凤毛麟角,一壶值千金,非一般消费层次者可染指。尤其是现代工厂化生产条件下,市卖者多为大批生产出来的商品,当然不是艺术品,要符合如许要求显然是苛求了。实在,在选购时挑选基本符合前述条件的新壶,然后可通过整修,成为一把理想的适用之壶,并且由于是亲手参与,会有一份特别的乐趣。

    整修工具为细圆棒形钻石锉刀,辅料为金刚砂、肥皂和水。整修时先在金刚砂内倒进少量水,并在壶盖沿上抹些肥皂,再抹上湿润的金刚砂,把壶盖盖在壶口上,一把握钮倒托壶,另一手将翻向上的壶底按住,两手作反方向的反复旋转,使壶盖沿与壶口轻轻摩擦,直至密缝。如气孔太小或有微粒堵塞,用锉刀慢慢锉大锉平即可。检验是否整修完毕有两法:其一是测试断水、放水的灵敏度,即按住气孔壶嘴不出水,放开气孔则马上出水;其二是测试壶的密封性能,将盛满水的壶按住壶嘴倒提,壶盖不会掉落,松开壶嘴则盖落。一般用前一方法测试,以免壶盖打坏。经整修后适用的新壶在泡茶前须除异味,可用粗老茶叶放进壶中,待吸尽异味后再用。

    2.茶船

    茶船除防止茶壶烫伤桌面、冲泡水溅到桌面外,有时还作为湿壶、淋壶时蓄水用,观看叶底用,盛放茶渣和涮壶水用,并可以增加美观。选择时应留意:

   (1)外形:碗状优于盘状,而有夹层者更优于碗状。这是由于盘状茶船无法蓄盛废水,碗状可蓄,但壶的下半部浸于水中,日久天长会令茶壶上下部分光彩有异。有夹层的茶船既可以下层蓄废水,又可以上层实现茶船的各个功效,十分利于操纵与日常养壶。

   (2)大小:茶船围沿要大于壶体的最宽处,若是碗状、有夹层的茶船,因要用来蓄水,所以其容水量至少是茶壶容水量的2倍,但也不可过大,应与茶壶比例协调。

   (3)造型与色彩:茶船应与茶壶的造型、光彩、风格一致,起到***的效果。

    3.茶盅

    茶盅除具均匀茶汤浓度功能外,最好还具滤渣功能。

   (l)外形和色彩:盅与壶搭配使用,故最好选择与壶呼应的盅,有时虽可用不同的造型与色彩,但须把握整体的协调感。若用壶代替盅,宜用一大一小、一高一低的两壶,以有主次之分。

   (2)容量:盅的容量一般与壶同即可,有时亦可将其容量扩大到壶的1.5~2.0倍,在客人多时,可泡两次或三次茶混合后供一道茶饮用。

   (3)滤渣:在盅的水孔外加盖一片高密度的金属滤网,即可滤往茶汤中的细茶末。

   (4)断水:盅为均分茶汤用具,其断水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到均分茶汤时动作的优雅,假如发生滴水四溅的情形是极不礼貌的。所以,在挑选时要特别留意,盅不一定有盖,断水好坏全在于嘴的外形,光凭目测较为困难,以注水试用为佳。

    4.茶杯

    茶杯的功能是用于饮茶,要求持拿不烫手,啜饮又方便。杯的造型丰富多样,实在用感觉亦不尽相同,下面先容挑选时一般的准则。

   (l)杯口:杯口需平整,可颠倒平板上,两指按住杯底左右旋转,若发出叩击声,则杯口不平,反之则平整。通常翻口杯比直口杯和收口杯更易于拿取,且不易烫手。

   (2)杯身:盏形杯不必抬头即可饮尽茶汤,直口杯抬头方可饮尽,而收口杯则须仰头才能饮尽,可根据各人喜好选择。

   (3)杯底:选择方法同杯口,要求平整。

   (4)大小:与茶壶匹配,小壶配以容水量在20~50毫升的小杯,过小或过大都不适宜,杯深不应小于2.5厘米,以便持拿;大茶壶配以容量100~150毫升的大杯,兼有品饮与解渴的双重功能。

   (5)光彩:杯外侧应与壶的光彩一致,内侧的颜色对汤色的影响极大,为观看茶汤真实的光彩,宜选用白色内壁。有时为增加视觉效果,一些特殊的光彩也可以,如青瓷有助于绿茶茶汤黄中带绿的效果,牙白色瓷可使桔红色的茶汤更娇柔,紫砂和黑釉等本色,则不易观看汤色的光彩、明亮度,但一般饮用时可使茶汤显得更加醇厚。

   (6)杯的只数:一般均以双数配备杯子,在购买成套茶具时,可在壶中盛满水,再逐一注进杯子,即可测知是否相配。在用于泡茶时,茶叶会占往壶体积的20%~30%。斟茶时杯中茶汤七八分满即可。一壶一杯,宜独坐品茗、感悟人生;一壶三杯,宜一二知己煮茶夜谈;一壶五杯,宜亲友相聚、吃茶休闲;若人数再多,则宜用几套壶具或索性泡大桶茶,也其乐融融。在购买时,最好能买些备用的杯子,可用杯子破损后的替补。

    5.杯托

    杯托是承栽茶杯的用具,虽是小小一物,却也有一段佳话:唐建中年间,蜀相崔宁之女饮茶时怕茶杯烫着手指,遂命丫鬟以小碟托杯,碟心用蜡捏成恰好嵌住杯底的小环,端拿时杯子不会晃动倾倒,又免于挨烫,后又请人依样做成漆器。崔宁见了,十分兴奋,名之曰托,从此便流传开来,延用至今。因此,杯托的要求必须是易取、稳妥和不与杯粘合。

   (1)高度:托沿离桌面的高度至少为1.5厘米,以便轻巧地将杯托端起,如呈一平板状,端取极不方便,只能起垫子作用,避免烫伤桌面而已。因此,即使是盘式的杯托,也应有一定高度的圈足。

   (2)稳定度:杯托中心应呈凹形圆,大小正好与杯底圈足相吻合,特别是光滑材料如金属制成的杯托,常在中心做出一个圈形,才能充分嵌住杯子。

   (3)平整度:托沿和托底均应平整,可作检测杯口方法进行检测。

   (4)防粘着:饮茶时,除盖碗常连托端起外,一般仅持杯啜饮。若杯底有水或杯底升温使托与杯底间空隙部减压,造成杯与托粘连,端杯时会将托带起,稍后即掉落,发出响声或打坏,故茶托不宜过于光滑。分茶时勿滴水进托。取杯时一手扶住托沿,一手拿取,也可避免失手。

    6.盖置

    盖置的功用是保持壶盖的清洁,并防止盖上的水滴在桌上,所以盖置要有集水功能。支撑式盖置是筒状物,只能支撑住盖子的中心部位,因此盖子也要设计成有集水功能的,使盖上的水集到中心再滴到筒内蓄积,高度以略高于杯为宜,亦可用直筒杯代之;托垫式盖置可用各种盘子或用各式茶托。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餐具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