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堆小麦秸秆,经过撕碎、分解、制浆、定型、切边等工序,制成了一摞摞各式各样的一次性餐盒。要不是在邹平县台子镇的山东海利源绿色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内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些农田里的废弃物能有这么大的用场。为了解小麦秸秆“变身”餐具的制作过程,日前,记者走进海利源公司的生产车间,目睹了秸秆餐具制作全过程。
清洁制浆新技术使小麦秸秆做成餐具成为可能
海利源公司总经理谢志琪告诉记者:“邹平县是国家级小麦生产基地县,小麦秸秆堆在田间地头不好处理,焚烧会污染环境,如果能把它们加工成产品,不仅能实现资源利用,还能减少环境污染。经过反复试验后,我们发明了秸秆清洁制浆及综合利用新技术,实现了小麦秸秆的利用,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据了解,该项技术是由北京创源基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苏河山、谢志琪等研究发明的,被列为国家重点环境保护A类实用技术。邹平县海华纸业集团董事长张佰海得知这一消息,几番考察,并结合邹平当地资源丰富的情况,决定把这一技术引进。经过协商,他与该研究所及美国销售商威茨堡公司达成合资协议,在邹平县台子镇注册成立了海利源公司。
1吨小麦秸秆收购价560元,带动周边农民增收
在小麦秸秆餐具生产线,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生产线采用机械清洁制浆技术,这种技术的关键就是物理制浆,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采用纯机械加工方式,将秸秆进行纵向和横向撕裂,在高温下将纤维中的木质素由玻璃态转化为橡胶态。”
记者看到,小麦秸秆首先要经过撕草机撕碎为草丝,这些草丝被工人们送进水力碎草机、分解机,将秸秆分离为纤维机械浆和营养富集颗粒两部分,并把纤维机械浆输入制浆设备。而后经过成型定型、切边、检验化验后,就可以包装封箱了。
“生产过程中我们也做到了减少污染,生产用水是循环使用的,这些废水经过处理全部循环利用,而过滤后产生的淤泥则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企业年消耗小麦秸秆达8万吨,每吨收购价为560元,这样周边农民仅靠小麦秸秆一项就可增收4000多万元。”
小麦秸秆制品在国外受欢迎
谢志琪告诉记者,自去年12月起,公司产品就已经销往美国市场。今年已经接到了3000吨的国外订单,每吨售价1.7万元,企业满负荷生产也要2013年才能完成。
据了解,该企业的产品种类达14种,除了一次性餐具外,该企业还利用秸秆原料制成瓦楞原纸、黄板纸、纱管原纸等包装用纸,以及中密度板、轻体建材、节能自烧砖等。另据工作人员介绍:“在制作过程中,还会生产出干浆,这些干浆经过包装后销往俄罗斯。”